本帖最后由 阳光 于 2011-1-23 11:01 编辑
中国现代自由诗评估之郭沫若 中国现代诗以胡适的《蝴蝶》为开端,成熟于郭沫若。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自由诗的首创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自由诗以郭沫若为代表。《女神》以崭新的形式和内容,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目标的晚清诗界革命止于对宋诗派的模仿,只是在传统范围内的调整与改良,对诗歌的传统格律和语法并没有进行任何变革。随后胡适提出“做诗如作文”主张:一方面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之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胡适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从传统诗歌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新潮社俞平伯、康白青等人和胡适一样从旧诗词、曲中脱离出来;而鲁迅、周作人是真正打破旧诗词格律的,代表了早期白话诗中“欧化”的一路。在集体的努力下,早期白话诗终于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新诗的内容和艺术技巧上早期白话诗的“具体做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却存在着固有的缺点和局限。“白描”即用白描手法如实描写具体生活场景自然景物,客观写实,但感情淡薄;“比喻,象征”即通过托物寄形,表现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与思索,或直接表现某个抽象概念。无论“白描”还是“比喻,象征”都无不具有明白但平凡的特点,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 针对早期白话诗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不足,郭沫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创新。对于早期新诗客观写实感情淡薄的现象,郭沫若提出了“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这一诗歌观。在郭沫若的《论诗三札》中他把“诗的艺术”概括为一个公式:“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把“情感”和“想象”作为诗歌的额基本要素加以突出和说明,这对于调整诗歌内部艺术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推进。 郭沫若的《论诗三札》与成仿吾的《诗的防御战》探求了“语体诗”的长处和艺术发展的前景,在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的否定中,出现了以自由体诗为主开新风气的诗作,这是新诗内部的第一次结构性调整。 郭沫若的《女神》正是上述理论的充分体现。《女神》思绪沸腾,想象奇特,从泛神论的影响出发,崇拜万物不断创造更新的“力” 和“动”的精神,壮阔性、奇异性、飞动性是《女神》的主要艺术风格。《女神》歌颂了不断毁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和美好理想,以火山喷发的浪漫主义激情,深刻反映了五四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特征。《女神》在爱国主义的主题下,以其面向世界的伟大胸襟,彻底的破坏和大胆的创新的精神,追求个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精神,显示了开辟洪荒的“大我”和诗人直接袒露的个性和灵魂。《女神》一方面把“五四”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向极致;另一方面使诗的抒情本质和诗的个性化创作得到充分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腾飞起来。 在自由新诗的表现形式上,郭沫若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方面强调“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同时认为“情绪的世界是一个波动的世界,节奏的世界”,“这儿没有一定的外在韵律,但在自体是有节奏的。”这就弥补了晚清诗界革命对诗的传统格律毫无改变的不足,彻底打破了旧诗固有的传统格律和旧风格,使新诗的形式获得彻底解放。 《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总体来看,《女神》的形式是自由的,每首诗的节数,诗的行数,每一行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也没有统一的规律,但在每一首诗里,却达到格律的某种统一。郭沫若的自由诗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有外在格律,押韵、诗节与诗行大致整齐;另一类是讲求情绪自然消长的内在节奏他也并非完全不讲外在的形式,而是在自由律动中大致取得某种外在的整齐与和谐。 郭沫若创造了自由诗全新的形式,即诗形结构相对严谨,情绪自然流露的内律与外韵律的和谐统一。这一诗歌体为以后的新诗形式提供了一种范式,在后来的诗歌发展史上有延续的创新和发展。 无论从中国现代自由诗的内容,艺术技巧上,还是从自由诗的表现形式上,郭沫若都做出了艰难的探索和巨大的贡献,他为中国现代自由诗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郭沫若在诗歌理论建设上有重要的贡献,对我国文学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今的文学创作仍有一定启迪意义,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重要地位。 郭沫若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人,为中国现代自由诗的创作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鲁迅在本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著名诗人。
http://blog.sina.com.cn/anshaop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