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读帖中成”的讨论
与诗为伍:
《读帖中成》推出之后,我们本着坚持忠实的阅读,传达真诚的感悟,实现与作者和读者深层次交流的宗旨,评论只针对作品而不指向作者(即使作品中呈现出作者观点的极端偏颇,我们也只争议其观点,而不论及个人)是就诗论诗。
至于对作者的评论,那是另一回事,也不在《读帖中成》的选题之内。《读帖中成》是由单篇作品所组成的,没有系统性,因而也构不成对作者的全面认识,这个我们只会在《诗界名家》中开设对诗人的专席。
借此,希望诗友们不仅在大诗界发表自己的作品,还要尽可能地提供个人资讯,只有在对作者有比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评介诗人。
所有的评论都不构成权威,中成也不提倡权威,纵然是专家也只是一家之言。这就要求我们的作者、读者和批评者一道为了诗各抒己见。不同的诗观、感悟、认知,不仅可以在回帖时交互,而且可以单独发文,进行有针对性的商榷。
一首成功的作品就得经受住读者的质疑,甚至时间的过滤,而无人问津的诗作,极可能是作者的失败。
卢兆玉:
与诗的这个方式好。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方式。
“读帖”是一个人的事,也可以是多个人的事,大家同议一首诗,是诗的优劣也许就都凸现出来了。
欢迎大家共读,更希望出现有高水准的评论。
我们不能改变一首诗的初衷,也不能给诗人强加的内容,批评者的职责就是从作品出发在抵达审美的路上做出公正的评介,而不是作出某种假设。这是因为一旦充许假设,那么一首诗极可能因为不同的假设而衍生为若干首不同的诗,而这些若干的东西既非诗人的本意,那么事实上就形成了对创作者创作自由的侵犯。
在文学活动中,创作自由是第一性的,只有在这个第一性的原则下,我们才可以论及阅读、谈及评论,纵然个别诗人坚持自己的“错误”,读者、评论家以否定的方式得出某一结论,也改变不了作品所形成的既成事实。一个诗人或一首诗可以遭遇肯定或否定,这是读者和论者的权利。在这两者之间我们选择的首先是作者的创作自由这个第一性的前提。因为没有作品,阅读和评论就无从谈起。
所以在文学活动中,有独立于阅读、评论之外的创作的存在,却不应有无凭无据的先验的阅读和批评。当下在我们诗歌创作的境遇中,确实有些“非诗”的因素存在并有着由来已久的扩散,另一方面读者或论者先验的非诗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的。这无疑形成了创作与阅读或批评的对立。现在我们要从这一境遇中解放出来,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创作和自由创作在大方向上的肯定。其次才是对创作缺憾中的批评。
卢兆玉:
又,网络写作中有一些不尽完善(事实上也存在大量的草稿),用功的论者以其真诚指正出来,这也是一种可宝贵的交流式批评。但,这是另一回事,另一个话题。
作者接受或不接受这些指正,仍然是作者的权利。读者和论者谁都无法左右创作。作者要接近读者,读者要理解作者,这是一个双向的意愿,在这个双向的意愿达成一致时,创作与阅读才能在同一个基准面上实现共容。
老者:
作者与读者的各行其道,才是鲜活的文学现象,否则就只能到文学史中借着时空错位而寻得它们的和谐。
评论如果一律得到创作者的认可,则这评论不是霸语也有媚创之嫌。同样,作者的创作一皆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则艺术的个性就会损失,文学就会停滞不前。故而在文学活动中作者和读者始终是对立的统一,或许这便是文学的辩证之一。
坚持创作自由第一性这个前置,又要鼓励论者放言,这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但这冲突是有益于文学前进的,是一个彼此的推进,所以是不可偏废的。这也是文学活动自身所纠结的难题之一。中成诗界敢于在这一点动作是同样难能可贵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