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70|回复: 1

微说微诗(19-2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0 18: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描——微说微诗【19】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发芽儿于画
移植到文学土壤处处开花
以致马致远唱出了古道西风瘦马


【微说】

白描,中国画的技法之一。就是用墨线勾勒人物和花卉,而不着彩色,叫单线平涂法。后移用于文学,就是用最简笔墨,不加修饰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或清晰明丽的场景来。其特点是: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说“处处开花”,是指在小说、散文、随笔,剧本,报告文学,乃至诗词歌赋,都有运用。例如马致远写的小曲:

天净沙秋思
文/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8个字,由13个词组成,其中12个是名词,一个是动词。既无修饰,又无烘托,却一如墨笔勾勒出的一幅清晰的羁旅荒郊图。

举个咱们自己的例子吧,来具体领略一回运用白描手法写出的微诗,多么朴实、干净、素美。


沙漠印象点滴
文/  赤道雪域

人 骑在驼峰上
胜天

没有形容词,已经朴素到了极点。或者说,就是简笔画,当然很白描了。
人类用耐渴的骆驼作为沙漠之舟,就是对这部分大自然的征服。诗,虽仅八个字,人定胜天的思想,很形象地鼓舞着人心。

支点--致植树节
文/唐朝兄弟

种一树绿。给----

撬起 蓝天

只有一个“绿”,还被活用为名词了。简洁、干净又朴素。全然的白描手法。
微诗的标题,都要融入文本的。这个“支点”,已经有了比喻义,所以一下子就与文本融合了。这样,落笔的“撬起 蓝天”,就显得很自然,能够令读者怡然接受。诚然,“种一树绿”之“绿”,不是简单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含义的丰富,在于让我们想到那是“生命”——整体人类的生命啊!(岂只是“鸟”)有人说用词要有张力,这“绿”,就很张力,因张力而更美了。

2018-4-19于黔


隐喻——微说微诗【20】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鼓腮吹蒲公英,谁家小娃

看呀想呀,想呀看呀
古稀之我,飘飘然成了她


【微说】

隐喻的解释有三。
一为“暗中寄寓讽喻的意思”。本诗呈现了一个故事片断,告诉读者“古稀之我”,很想返老还童了。这就是“寄寓讽喻”了。
二为“指言外之意”,我这个小小的诗文本,其言外之意,何尝不是重来一回人生呢?也符合的。
三为“修辞手法比喻的一种。又称暗喻。”其构成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成为"等动词来联系。有时连动词也不用﹐如﹕花的海洋。我这首微诗,末行用了动词。直接用了暗喻的修辞格。
第二行反复、回环了“看”与“想”,是暗示给读者,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它更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式。当人们用这种思维进入文学创作时,它就成为一种手法了。诚然,正因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已经远远走出了文学,而成为影视,乃至产品设计的帮手了。

我们这些闲了就敲键盘的诗爱者,自然不想离开文学,我们还是在文学之内,来青睐隐喻,觉得它是很不错的创作手法了。试举两例来体验体验:

例1)
烟雨小镇(配图诗)
文/江小舟

四月,撑起花朵
青石路伞过淅淅沥沥的诗歌
平平仄仄地江南着……

以花朵隐喻少女,以诗歌喻烟雨,以江南喻诗歌,三行三暗喻,已经构成了隐喻的创作手法,也叫表达方式。这样喻来喻去,全在于“言外之意”——既爱江南小镇,又爱诗歌。而全诗“暗中寄寓”的何尝不是对戴望舒《雨巷》的青睐与回味呢!
秋霸诗友对该诗的详细点评,无疑证明了隐喻手法写出的作品的婉约妙曼。

附:【秋霸点评】
         江南四月斗芳菲……春雨蒙蒙,一位少女撑着油纸伞走在铺着青石板的小路上,伞如花,人面亦如花,此处用喻,虽未提人,人已在境中!仅用“撑起花朵”表情达意,语言何其凝炼而传神!
        二三行的“伞”与“江南”名词动用,少女撑伞走过青石路,上面便留下一串串优美迷人的诗行。那素衣女子体态婀娜,脚步轻盈,高跟鞋扣响青石板,和着淅沥的雨声,那美妙的身影和旋律,如吟咏一首江南春,平仄错落,婉约曼妙!
        诗人紧紧扣住江南小镇代表性的事物一一青石板,伞,美人几个意象铺陈渲染,勾勒出一幅优美淡雅的图画,如诗朦胧,似水柔情,绘声绘色!淅淅沥沥和平平仄仄一组叠词的巧妙运用,加强了情感,充分表达了小镇之爱,江南之爱!

例2)

文/如意萍儿

那条小河又弯进梦里
捣衣声响起
聚了一朵涟漪。散了一朵涟漪……

标题“家”,其实说的就是故乡了。小河,既是村河,又暗喻村庄;“捣衣声”,既是真实的捣衣声,也是暗喻村民的生活;“涟漪”暗喻着琐琐碎碎的人事。其中“聚”“散”多少事啊!“言外之意”,在于深切地思念故乡啊!
杨泽钦老师对该诗的详细点评,无疑证明了隐喻手法写出的作品的妙处。

附:杨泽钦老师的  【赏析】
与《家》有关的诗不少,通常都能引起联想与共鸣。诗圣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崔颢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它反应的是乡愁,表现的是人的共性。以时空来看,可以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意萍儿这是首《家》写得极有特点。在此重点看看选材,其与历史重大事件无关,既无“烽火”,也非沉重的“吊古”。情绪上它也不肝肠寸断,撕天裂地。其不大悲,亦不大喜。它取生活中最平凡的事,小河“捣衣”,最普通的细节,聚散的“涟漪”,来写家和平的美。这美,既不壮丽,也不千娇百媚,既非“大江东去”,也非“梨花带雨”。它熟悉,如故人。它亲切,如手足。它真真切切,平平淡淡,是禅又不是,它就是无色的“小河”,无彩的“梦”,响起的“捣衣声”,聚散不停的“涟漪”.....。总之,它不随时尚,走向奇特,也不跟潮流,追求婉约。它清新而质朴,素颜却绝美。它就是生活,就是真善美!这家,是诗人的,也是每一个老百姓的。

2018-4-20于黔


象征——微说微诗【21】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一幢白房,建在山上
白的门窗,白的床
主人进出,白的着装


【微说】

象征的基本意义有二:
一是具体的事物体现某种特殊意义。例如红色象征革命。
二是用以体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事物。例如鸽子象征和平。

我的这个诗文本,符合第一个基本意义,白色象征品性纯洁雅静


这样的基本意义,用于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了。作家、诗人可以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或深刻的寓意。象征的艺术效果一般都寓意深刻,联想丰富,耐人寻味,意境深远,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

其实,具体说象征手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和咀嚼回味的余地。例如《白杨礼赞》——作者茅盾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抗日军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我写过一首《大地》,用的就是象征手法:

大地
文/  山城子

自由放逐感觉到足底
亲近蒲公英亲近坚实纯朴
真让人放心…静静地承载万物

“民以食为天”,说得片面;皇帝、总统、主席、企业家、大亨们也得一日三餐。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养活了所有的人。他们年复一年地跟大地打交道,具有了大地一样“坚实纯朴/ 真让人放心…静静地承载万物”的品格与精神。所以,“大地”就是用来象征农民的。本诗通过象征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农民的敬重、热爱,和对他们歌颂的真挚的情怀。

2018/4/21于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