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87|回复: 1

[选稿] 10-07《中成评论》栏目选稿跟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8 14: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07《中成评论》栏目选稿跟贴

(编审)与诗为伍、山城子。

选稿编辑:中成评论分区及所属版主

分类:

*阅读与欣赏
*美学进行曲
*文学自由谈
*中成原创主题评论


选稿时尽量标明分类。
发表于 2010-7-23 12: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行》

卢兆玉

一句一行,或一行一句,正体现出诗之精练之所在。这和散文之分行有着本质的区别。

宋词灵动,固然和散句有关,但宋词较之唐诗也确实有失端庄。现代汉语诗,所沿线的除了外来文化之影响,主要的还是踩踏着唐诗之后词曲的那一根散线。到无词、曲谱,无韵,标点后复又无标点,随意分行之际,诗实际上早已委蛇于尘泥,又如何地行走得起来。

中成现在所说的行,其实就是诗歌之足。一步一个脚印,才能重新踏出诗的轨迹来。诗到唐诗止,也才可能在二十一世纪得以继续,否则还会止步好长的时间。

唐之后,诗与词、曲、一直并存,明清有中兴之说,但现代汉语诗始终未能入“诗”,与其好大喜功和急于表达不无关系,但散句之肆虐,也是一大成因,与前者互为因果,彼此推波助澜。

今天,很多的表达者仍然沉迷于此,以图一时之快意。心中何有诗耶?

10年7月22日


好的论坛其实就是网刊
文/马甲


  网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网络出现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所有的网刊都是从网络的文稿中选发出来的,因此它们实际上就是一个重新的汇编,其质地可能要比论坛上那些原生的文字好得多,但大多没有什么独家的东西,也就谈不上新鲜感。《中成诗界》略有些不同,这就是它每期的卷首语和编后大多出人意外,也推出比较迟,几乎就是为网刊而作的,因而多少有些新鲜。
  纸刊的一个好处,就在于我们常常读到此前未曾读过的文字,无论是新手的还是名家的,且这些文字大多消除了技术上的障碍,欣赏的就是成熟的创作,而不是论坛上原创而止于原创的原生文字,在论坛上的不成熟一样出现在网刊中。这也难怪,文字的修改权不在编者的手中,纵然在,也懒得去做。毕竟对于网刊,读者不会那么挑刺的。
  因此,这就让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好的论坛,它就是一个网刊。上来了不仅可以阅读,还可以批注——回帖。这才是网人的乐趣。集写作、阅读、批评与一体。否则无疑于阅读那些庸俗而廉价的纸媒,读过了连丢在垃圾桶里都感觉麻烦,恨不得立即消失了才好,免得占居空间。
  中成诗界(论坛),顾及的东西太多,栏目太细,以它目前的样子,难承网刊之重,所以它必须有一个网刊。这个网刊就是中成的浓缩与精华。因此,笔者以为仅现体为中成对应的阶段是不够的。这个场,不仅立足于中成,还要放眼于整个诗界,包括纸媒在内。编者不仅选稿,还可以改稿,选用的稿件,理所当然地体现为一个字——选。一组诗可以全入,也可以选其一、二。
  此外,我们对网刊还可以有另一种认识,这就是网刊体现为一个论坛的橱窗展。这个展览当然是精心设置并且可以移动的,实际上网刊就是可以移动的,复制、粘贴一下就在另一处出现了。于是,它必须有吸引人的东西,有所谓的新与奇。如同一些专栏写作一样,是专供于网刊的。《中成诗界》有没有这个设置呢?如果没有,现在还来得及。
  以上我提了两点,一是论坛可以按照网刊的模式设计。二是网刊要体现文本(当然不定是纸媒)的价值。不要忘记,一个网站的论坛与网刊,如果同在时,它们是并重的。当然,论坛按照网刊来设置,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水至清而无鱼。若网刊选用纯文本格式,则离论坛太远。所以,这些都有些矛盾,但并不对立,它们是可以调和的。



一步之遥

文/马甲

  我注册了中成,并且有一个好长的时间,没有在中成发帖、回帖,但我在读帖,在读一些会员的作品,也读中成本身。读中成在网络中的共性,也读中成在网络中的个性。中成的共性,那就是又一个提供诗文网络写作交流的平台。这样的平台太多了,开一个网站就是一个这样的平台。这使得原本资源丰富的网络写作变得贫瘠起来,稿件好像显得异常的珍贵,众多的帖子在网络间飞来飞去地阅读着相同的内容。在网络写作丰盈的背后,隐藏着实际上的穷途末路。雷同的写作思路,相同的个性题材,轻率的主题处理,不着边际的横侃,漫无实际的虚幻,弱智的成游和成人小说。如果在青少年的眼中,成人就是这个样子,那真是成人后的悲哀,因为他们的思想还不如在校生呢!成人,实际上就是进入了另一个放纵与撒娇、说谎,并且各自传播着流言。成人的责任呢?在众多的网络文字间,我们是读不到的。这也难怪一走向社会的青年,就没有了他们心目中的长者。不是当今的青少年成长得太快,而是长辈们的堕落。
  中成的个性,正体现了对这一堕落的抵制。一个标注成人的网站却没有那些习见“成人文字”,包括成游都被拒之门外“有一天,中成也许会有广告,但绝对不会粘连成游。”(《中成诗界》10—05期)“‘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中成所要的就是这个成人。也合上面提到的长大成人。常见人们反问‘你长大了没有?’我们的回答就是:长大了,成人了。现代汉语诗歌迄今没有成熟,没有步入成人的殿堂,仍然在不断的先锋与探索之中,依然在不断地否定中前行。因此,从我个人的主观出发,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现代汉语诗歌的定型或规范化写作。而这个正是要成人的意识来完成。”(《中成诗界》09—03)中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它毫不回避成人的相关命题乃至栏目都用了罕见的〈性爱与情歌〉但全部的文字,体现为那种诗的高雅与文字的清纯和成人的执着,忠贞与坚定不移,且更多地提倡面向生活写作。关注诗,更关注诗人。
  中成有属于自己的文字,这些文字不是为了在网络上到处发布,因此在其他论坛几乎见不到与诗为伍、小雪、飘然而至,当然也就见不到他们的文字,不是说他们的文字写得很好,很值得去一读。但他们的专注是令人可敬的,也是其他论坛少见的。此外还有山城子《形象美诗学》的独家稿件,王芥近来的几组诗作,陈泯的情诗,他们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他们认识到自我文字的价值,无需要到处去发帖,他们也深信,有中成这样的平台(在共建之下)他们的文字一样会走出去的。我不知道观云站长多次言明的三年之约是什么内容,但我想那一定包含中成体现为个性的自我运作。
  但论坛与网刊毕竟是管理者意图的折射。目前的中成论坛和网刊好像受阻于一些掣肘,有点施展不开,缩手缩脚的。怕得罪什么,也怕失去什么?这不好,真不很不好。长期下去,得到的和想得到的可能都会失去。现在的论坛,那些栏目就是一个见证。老者说:“简约是成熟的开始。”中成什么时候迈出这一步呢!许多事情,其实就在一步之遥。  


“夏日清凉”主题诗赛作品印象
文/ 山城子

受朋友委托,浏览他们论坛举办的以“夏日清凉”为主题的现代诗歌比赛活动所收到的作品,凡25组(首)诗。朋友有明确的要求:从这25件中,筛选出10件,再从10件中斟酌出三甲来。这真是一件不容易做好的事,因为以首数计算,不下100首(大多是组诗),差不多顶半部诗集了。再者说,一人一个眼光,一如看人,你说他长得很帅,我可能觉得很有些痞气。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这个意思。但,这也是个学习的机会,所以就得认真,只有认真,方能受益。


“夏日清凉”这题目颇有理想的色彩。

夏日本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的,哪里清凉之有?但拟题者偏要“清凉”,于是一种理想的成分,就很浓重了。现代诗歌的写作,就是要有一种复兴诗大国荣誉的理想。而举办诸多的大大小小的比赛,正是提高现代诗歌写作质量,从而一步步接近理想的良方之一。


诗性语言是诗歌艺术质地的直接呈现

毕竟,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又是语言的艺术。因此,诗歌文本具有诗性,就能直接地呈现出它的艺术质地来。
语言诗性的标准,大体应当是通俗、精炼、含蓄、灵动、秀美,技法是巧妙运用消极与积极的修辞方法,尤其是积极的后者。
有幸读到韩山红衣的《峡谷的绿》这首短章。这是很有个性特点的诗性语言的展示,很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全诗仅6行分三节排列:

夏的正午,碰翻了峡谷的瓶口
青藤,绿树------  

透过果树的枝桠,绿晴的是云彩,蝉声飘着淡绿的丝绸
叶片上,颤动蓝绿的梦  

我静卧在暗绿的草地上
几只翠鸟,扑通一声,水的花瓣,绽开色彩的粼

     看,这语言的通俗就不必说了,小学生一看就懂。精炼,你看第二行,就知道省略了多少罗嗦。含蓄在“蓝绿的梦”——是怎样清凉的理想呢?灵动在于“碰翻”“颤动”等动词的活用。秀美,是词的清凉色彩所呈现出来的——青藤、绿树、淡绿、蓝绿、暗绿等。
积极的修辞依次使用了比喻(第一行)、词的排偶(第二行)、通感(第三行)、比喻(第四行、第六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第六行)。
从表达技巧上看,有简洁的白描(第一节),有细腻的细节描写(第二节),还有静与动的对比描写(第三节),从而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清凉宁静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寒山红衣的另一首《童贞》,语言的诗性,也一样是灵动、秀美的风格。不须赘述。


口语入诗必须有形象的诗性包袱抖出来

口语入诗,就像另一门类的语言艺术比如相声,必须甩出包袱来才为艺术。如果包袱不断,那就是很精彩了。诗歌中的口语表达,也要有包袱,不是相声中的逗乐子,而是生动形象具有诗眼意义的意象或意象组。否则,一味地口语起来,那就是对话记录,而不是诗歌作品了。
不妨以枉凝眉的《七月的冰激凌》来说明。全诗17行不分节,但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怎么说呢
这一天其实跟任何一天没有不同
我照例的挑了一只香芋冰激凌
照例的在街上不管不顾
可就在这时 你的短信来了
耳语般的蛊惑般的说
爱了吧 爱了吧 爱了吧
我和冰激凌同时被电流击中
化成了水

    这是第一个层次,9行。前七行都是很通俗很平常的口语,跟散文的的叙述,没有什么不同。但到了最后两行就出现了两个比喻的意象,一个是“被电流击中”
虽然不新鲜,但裹挟了“冰淇凌”,还是丰满了些。再就是“化成了水”,那不是水,而是泪。这两个意象,就可以称作诗性的包袱了——很激情的初恋,也很快就结束了。

虽然时过境迁
冰激凌的绝美清凉已经被岁月
沉淀成了一种伤痕
可是一层层剥开
都有一层层七月的元素
升腾
炙热
如火  

这是第二个层次,8行。这里有两个诗性包袱:一个是由“绝美清凉”与“沉淀”、“一种伤痕”三个意象组成的,依次使用了形容词性短语的活用,动词的移态活用与比喻,写初恋失败的痛楚;另一个是由“一层层剥开”与“七月的元素”两个意象构成,使用了叠词与反复及借用式的借代修辞格。写对初恋的炙烈的回忆。
两个层次三个诗性包袱的先后抖出,起而跌,跌而再起,很符合诗的行走规律。是为好诗。枉凝眉的另两首,同样是口语行文,风格一致。


    用多种艺术手段营造美的意境而抒发理想

我喜欢的这首诗是东方明月的《夏夜》。共有系列的七个部分构成,约百行。喜欢的原因在于作者动用多种艺术手段,来营造美的意境,从而抒发理想。
手段之一,就是形成系列,以“之一”“之二”“之三”……,隔成若干部分,而不拟设小标题,也不以1、2、3、……列,既显出庄重,也保证了“夏夜”这个主题不变。
手段之二,就是每部分开头都设有题帽,且用相同的连词起笔。这样的设计,具有排比段的阅读效果,而从内容上看,又具有天气预报般的那种概览的意向。
手段之三,使用括号穿插诗意的注释部分。这样就产生了阅读上的缓解,以便引导读者更深地进入境界。
手段之四,使用象征的手法,来抒发理想。贯穿全诗的“麦子”与“月亮”,可以理解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过日子”与“诗的创作”
的代名词,也可以理解为诗的主题形象“她”的意中人与环境。具有多重审美的艺术效果。
    手段之五,是灵活运用辞格与词类活用营造美的意境。举几例说明如下:
“一个素朴如月的女子生长着田园”——“朴素如月”是比喻格,“生长”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田园生长着。
“手中的水罐汲满清澈的柔”——这个“柔”,既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也是借代格出新的运用(以水的形态代替水)。
“干净无声的夏夜”——“干净”是移就格的运用,透露出一种宽敞的心情。
“万物省略了修辞与掩饰” ——整体是拟人格,单看“省略了修辞”则是比喻。是说万物一如不使用积极修辞的语言一样简单明快。
    “她不动声色地热爱,爱到籽实的深处” ——这是顶针格与反复格的糅合运用。
    “一条河流从夏夜的上游出发”——这是拟人与比喻两格的交叉使用。“出发”显示拟人,“上游”是上半夜的比喻。
    “流淌更多的交融,到达内心深处的绿和疼”—— “交融”动词活用为名词,“绿”与“疼”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是诗剧灵动起来。
    以上仅是我就近在《之一》里复制的几行诗,而几乎每行都有辞格与词类活用的双重运用。就不再多举了,反正我已经感受到了这样的艺术手段,才是营造美的意境或意象的诗本身固有的联系。

以上三位诗人的作品,在山城子眼中就是三甲了。其他还可入围的当有:3、5、6、8、10、23、25诸件。

2010-7-19/20于黔中文化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