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54|回复: 0

太温馨的乡村家庭回顾-学习何均《鸡鸣犬吠-三、四、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 20: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温馨的乡村家庭回顾-学习何均《鸡鸣犬吠-三、四、五》
                                              学习者:山城子

【学习记录】


        物质享受,有选择。比如吃猪肉,我家喜欢腰条,特别是五花三层,“扣”加盐菜,或“回锅”炒酸辣子,那个享受就没比了。
        精神享受,同样可以选择。比如西蜀何均老师的《鸡鸣犬吠》这篇散文诗,共有八节。我就前舍一、二,后弃六、七、八,而看中了小蛮腰——黄金分割线的部位呀!

        那温馨,那惬意,那恣情,不能不拉你回到童年,与之共鸣。于是你的母亲或父亲,你的一奶同胞,你的男、女小伙伴们,以致那些猪鸡猫狗们,那些花鸟鱼虫们,就拉开队伍一样,给你过电影……于是乎,无论你,老没老,发鬓白没白,都会返童的。
        人一返童,就忘记了眼前的不适不爽,或闷闷不乐,哪怕身体上有点小毛病,都会烟消云散了一般。那电影就会一幕一幕地放映起来。远推,近拉,横摇,或者特写、叠印……你也可以写一篇散文诗了。

        何均老师这篇作品的第三节,先写母亲。只一句,一位美气、勤劳的农妇形象,就光彩照人了——那光彩来自美丽的“花围腰”和“霞光”。接着的一句话,一样勤劳的姐姐,也光彩照人了——那光彩来自灶前“跳跃的火光”。而后三行的白描,当年农家院的风俗画一样,一幅接一幅地展开了。那是多么无忧无虑的童年呀!
     
        回到童年,就有了童话的心境——你看第四节的开头,“星星”就“顽皮”、就“眨眼睛”了。接下来晚饭的“香味弥漫”,虽然没有拟人,却也依然童话似的。至于“黑暗”的出现,就又归于童话了。这节的童话,含蓄着母亲持家的原则——维护着家庭的“团圆和美”。

        第五节的“煤油灯下”,是对母亲的细节描写。“不时把针在头顶光一下”——这个动词“光”的出现,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动作,我的母亲和姐姐们,以及我妻,都无数次地做过,但从未在文字上见过。今一见,就认可,认可何老师用得太准确了。准确是文字的最基本原则,在准确的基础上发挥,才有光彩。比如诗人接下来对“光”的连续复沓,所构成的排比句,以音韵铿锵的意味,明朗地赞颂了母亲的美德
        写父亲,诗人用了一个“等”字,自然也是极准确的。而接下来“等”的复沓,所构成的排比句,就将父亲对儿女们的慈爱、教育与熏陶的形象给立起来了。这样的上下相偶的安排,从艺术上说,也独出心裁了。

        诗友们,都来读读吧!读完,你就会在情思上被感动,在艺术上被感染,在情绪上被灵感冲动,你就会展屏敲键,也来一篇了。我期待着……

                                             2016/12/2于辽西故乡。

附:【中诗散文诗精品】
鸡鸣犬吠

文/  何均



母亲扎着青花布围腰,忙着在菜地摘菜,一身霞光。
姐姐忙着灶前烧火,袅起我家的炊烟,一脸跳跃的火光。
鸡鸭吃饱了,功臣样不肯回圈,赖在院坝的霞光里贪玩,你追我赶。两个小妹妹忙着撵鸡鸭进圈,也跟着玩,嬉笑,打闹。
我则忙着跟小伙伴玩捉迷藏的童心和天真,不知疲倦。



天降下夜幕,让星星在天空顽皮,眨眼睛。
晚饭煮熟了,香味弥漫每个角落和我们的肠胃。
我们并不着急吃,却与母亲一起坐在饭桌前的煤油灯下,等行医的父亲归来,吃一家人团圆相守的和美。
豆大的煤油灯光支撑着饭桌那一片光亮。
四周忽隐忽现的黑暗蹲守着,似乎伺机扑上来,要吞噬我们,要吞噬豆大的灯光。



煤油灯下。
母亲给我们纳千层鞋底,让我们有出息走四方,不时把针在头顶光一下,光出一片安稳,光出一片祥和,光出一片慈爱。
我们做家庭作业,虽然香味引诱肚子咕咕叫,不时咽口水,但我们愿意等,等父亲平安的归来,等父亲讲故事里的波澜与智慧,等父亲吹奏竹笛的悠扬与清远。
我伏案睡着了,在梦里吃着酒席的美味与佳肴,还砸着嘴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